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過敏原可能就是你吃下去的東西



我目前正在讀 The McDougall Program 一書。 此書上寫到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身體不斷地對某種食物過敏到導致而成。 其實不只是自體免疫疾病, 腸胃不適, 氣喘呼吸道問題, 皮膚紅腫或癢, 某些血液疾病, 疲倦和身體上種種的不舒服, 其實都是因為我們身體一直接觸或吃進過敏原而導致的疾病。會導致我們生病的因素除了基因外就是環境因素. 而環境因素中與我們有最密切關連的就是我們吃進去的東西, 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直接和這些食物中的分子產生反應。我的家庭醫生在不知道我有紅斑性狼瘡之前, 以為我只是皮膚過敏而要我吃抗過敏藥, 結果紅斑真的有稍微改善。 可是畢竟沒有對症下藥, 我當時應該要找出會對我過敏的食物然後避免才是。 不過現在開始還不遲。當你不再吃進對你過敏的食物, 身體就會漸漸改善。

為什麼有些人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有些人不會?Dr. McDougall在此書提到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是從小太早開始喝牛奶和吃其他食物的關係。當嬰兒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還不夠強壯時, 像牛奶這種高蛋白的食品容易造成嬰兒體內腸胃的不適應而導致將來身體對某些食物過敏。其實東方人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有乳糖不適症。 如果腸胃時常接觸無法消化的東西, 身體抵抗力就會變弱。最適合嬰兒喝的是母奶, 母奶喝越久的小孩身體會越健康, 抵抗力也會越強。

母奶中只有5%是蛋白質, 並且是人類成長最快速階段的食物。這表示我們身體其實不需要很多蛋白質。太多蛋白質, 不管是動物性蛋白或植物性蛋白, 都會造成身體消化系統的負擔並導致慢性病。其實我們幾乎所有能吃的全穀類和蔬菜水果裡都有蛋白質。只有絕食的人才有可能蛋白質不足。

以下是檢驗食物過敏最有效的方法–消除飲食 The Elimination Diet


消除飲食

最有效的食物過敏測試就是先從只吃最不容易產生過敏的食物開始, 在嘗試消除飲食期間,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因為烹飪改變蛋白質,使他們不太可能引起負面的反應。

澱粉:糙米(泡過一個晚上再煮)地瓜, 南瓜, 米粉 


綠色和黃色蔬菜:甜菜, 葫蘆, 朝鮮薊, 菠菜, 生菜等, 避免洋蔥,青椒,黃瓜,蘿蔔,他們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

水果:桃子, 小紅莓, 杏子, 木瓜, 李子, 櫻桃。
避免一切柑橘類水果,包括橙子,柚子,橘子,檸檬,酸橙,和西紅柿等

調味品:只有允許鹽(如果不影響其他健康原因)

飲料: 水 或 無糖蘇打水

一周後,因食物而產生的問題應該已經結束,你的身體應該會感覺很好。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你可以開始吃其他食物,但一次只能一種,以確定是否是這個食物造成您身體的不良反應。出於測試目的,每一個“新”食物應大量食用 ,每日3次為期2天。如果此食物不會引起身體不良反應,可以得出結論,這不是一個麻煩製造者。大多不良反應會發生在幾個小時之內,但有些可能會出現在數天之後。每種食物必須單獨測試,不能一次測兩個新食物。當你對某種食物起不良反應時,你必須等待4至7天再測試下一個項目。在這段時間裡,你的系統會清除體內的過敏成份。

如果消除飲食對你似乎過於嚴厲,現在你可以按照麥克杜格爾計劃,從而消除六個主要食物過敏的原因:奶製品,蛋類,巧克力,堅果,貝類和魚類。如果你的問題仍然存在,那就要消除有小麥,玉米,柑橘類水果,番茄,草莓, 菇類等這些是在蔬菜王國中最常見的過敏原。

改變飲食是最安全,最明智,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來測試和治療健康問題。 這一度對你和你的醫生是個迷。但如果這是你需要,你將不會對你的努力感到失望。

延伸閱讀: 較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牛奶對人有害無益

cited from 牛奶與癌症

一、牛奶與癌症

專長自然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李德初醫師在《我的醫生不開藥》一書中,引證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圖表指出,(第59頁)食用奶類製品越多的國家,其民眾罹患乳癌的比例相對提高。(如:丹麥、瑞士、美國、英國、澳洲。)

剛出生的小嬰兒在六個月內沒有自己的免疫力,必須倚靠母體直接餵食的免疫球蛋白抗體,而它的來源就是母奶。母奶中的白血球可從嬰兒的小腸通過到血液裡,讓小嬰兒直接獲得免疫球蛋白產生抗體,用來殺死外來的細菌。

但牛奶蛋白質對人體來說卻是外來的抗原,會引起人的過敏,還有像是乳糖的問題,都會對小寶寶造成傷害。此外,患有血癌的牛隻,其牛奶會存有牛白血病病毒 (Bovine Leukemia Virus,簡稱BLV),這些病毒同樣也會透過嬰兒的腸子吸收,直接進入血液裡,對嬰兒造成傷害。

當一個國家中畜養的牛得到血癌病毒之感染率達到50%~100%,這些國家的人類其淋巴腺病毒(Human Lymphotrophic Virus1,簡稱HTLV1)也會跟著流行。據統計,牛群中血癌病毒流行率高的國家,包括美國和日本,居民患有血癌病毒的比例也高。這些病毒都存於牛奶和白血球中,可從小腸直接吸收進入血液,病毒就躲在白血球裡。

根據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在1974年的報告,把患有血癌的牛所產出的牛奶餵給十二隻猿猴,其中一隻猿猴也得血癌,另有一隻得肺炎死了,肺炎病毒使免疫系統下降類似感染愛滋病毒的情形。

除了血癌,喝牛奶還可能得其他的癌症,在一項實驗當中,九隻羊注射了牛的血癌病毒,六年半內有50%左右的小羊死於淋巴癌。

牛奶在處理過程中有其滅菌的程序,一般是使用「巴斯特滅菌法」來消毒,也就是利用急速的高低溫度差,來達到滅菌的效果,然而這種方式並不能把病毒除掉,因為牛奶公司一般都把牛奶加溫到攝氏五十度以上之後,(最高到70、80度)就馬上降低溫度至零度,所以滅菌的能力有限,也沒辦法除去致癌的病毒。經過巴斯特滅菌法的牛奶,只是將每c.c.牛奶所含的細菌量降低至兩萬個以下,大腸桿菌降低至十個以下。

一 杯250c.c.的牛奶有多少細菌呢?1c.c.特級牛奶(即最新鮮的,不加任何防腐劑,只有1~2天的鮮牛奶,非奶粉沖泡的)含有:750000個淋巴 球、兩萬個細菌、不超過十個大腸桿菌。而一杯250c.c.的牛奶(奶粉沖泡的)含有:五百萬個細菌,2500個大腸桿菌。

(無名註:周兆祥博士說,最新醫學研究結果證實:牛奶及牛奶產品會令類風濕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惡化,甚至可能引起此症。這種嚴重的病患影響人的脊椎,令該部分的骨骼結連起來,也會導致脊椎附近的肌肉及關節硬化。西醫歷來未能肯定此症的成因,估計可能有遺傳成份。可是近年醫學研究發現,只要採用非類固醇的抗炎藥 (NSAIDs),就可以減輕患此病的痛楚。在該次實驗中,廿五個患者完全戒除一切牛奶食品,包括牛奶、芝士、酸奶、雪糕等,六星期之後,其中十三人病情大有起色,疼痛減少,硬化情況減輕,關節及脊椎問題減少,而且無需再多吃非類固醇抗炎藥。究竟何以有此情況,專家未能肯定,但估計是牛奶中有「某些悍菌」 不怕高溫,在人體內作惡。)

二、牛奶與糖尿病


牛奶的蛋白質和人體內的胰島素細胞(Islet Cell)相似,有些人喝了牛奶之後,體內就會產生抗原抗體反應,製造一種疑似抗胰島素細胞的抗體。這種抗體分不清在體內的是牛奶的蛋白質還是胰島素細胞,所以它會同時摧毀製造胰島素的胰島素細胞,就把第一型或第二型的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細胞也摧毀了。這些病人的胰島素細胞只有正常人的30%~40%以 下,本來就少,再這樣被摧毀後,可能只剩下不到兩三成的胰島素細胞了。

以往在教科書所提到的第一型糖尿病,也就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其發病年齡應該是在妙齡階段,也就是十幾歲左右,但美國的研究發現,現在發病年齡已提前至七、八歲左右,就是因為上述的原因。

美國做了一項系列的研究,發現第一型糖尿病的孩童,完全停止喝牛奶或食用奶製品後,糖尿病的情況減輕了,胰島素的使用量也跟著減少或停止,這並不是說停止喝 牛奶後糖尿病就消失了,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是遺傳性的,但不可否認這種做法可以延後他們發病的年齡。同樣的,當一些第二型糖尿病患減少或停止油脂、牛奶攝取 和牛奶製品的食用之後,糖尿病的情況也有改善,對藥物的依賴度也降低了。

(無名註:前面周兆祥博士在「為什麼牛奶對人有害無益?」一文中,也提到牛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世上患糖尿病最多的幾個國家,都是喝牛奶最多的地區,芬蘭和英國正是如此。各地的民族,沒有飲牛奶的風氣前絕少患糖尿病,自從習慣喝牛奶後糖尿病激增,日本和中國都是明顯的例子。近年各地社會糖尿病肆虐,越來越多人患上這個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文明病,牛奶是其中一個禍首。


這次意大利和英國的醫學專家檢查了四十七個剛患上依賴胰島素式的糖尿病人,把他們跟卅六個健康正常人作比較,結果發現那群病人之中,有廿四人(剛好一半)體 內有「β酪蛋白」(beta casein),那群健康的人當中,只有一個體內發現有這種物質。兩組所有人的其他抗病原水平則並無分別。據專家估計,牛奶內所含有的「β酪蛋白」進入人 體之後,會引起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體內某些抗原進一步產生作用,造成敏感的反應。這次實驗的發現,令西方醫學界更肯定牛奶如何導致糖尿病。)

三、問題牛奶

市面上有很多的奶粉,詳細看裡面的成分,可以知道其中添加了許多不該有的東西,尤其是椰子油或棕櫚油這一類的高飽和脂肪酸,並不是人體所需要的。因為牛奶本身就有高飽和脂肪,根本不需要再添加椰子油或棕櫚油。怪不得美國的報導說,八歲左右兒童就已經開始有血管阻塞或硬化的現象了,這就是食用了添加在各種食品中的高飽和脂肪酸所造成的害處。

很多人試過煮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在加熱中會同質化,失去蛋白質膜,增加膽固醇的合成,增加變性脂肪酸。

此外,戴奧辛(dioxin)是一種強力的致癌物,前幾年歐洲進口的牛奶其戴奧辛濃度都相當高,甚至高達0.73%。功能性醫學反抗老化醫學會認為,戴奧辛是非自然的毒害物,根本一點都不該存在於人體內,如汞亦是。所以有一陣子,好幾個歐洲國家的奶粉全部都回收,在戴奧辛污染的陰影下,使得紐西蘭、澳洲的奶粉廣告,必須特別標明不含戴奧辛成分,以取得消費者的安心。多數人只聽到牛奶的好處,卻不知道它的危險之處也不少,消費者要當心啊。

(無名註:目前國內的鮮奶普遍含有戴奧辛成分, 這是不爭的事實,衛生署說,市售鮮奶的戴奧辛含量,都「符合標準」,並遠低於歐盟規範標準,民眾可以安心飲用。話雖如此,牛奶中究竟是有戴奧辛的存在,戴奧辛的毒性比多氯聯苯(PCB)高數百倍,(牛奶中也含有多氯聯苯成分)戴奧辛與多氯聯苯易造成孕婦懷畸胎及流產,對神經系統和組織器官造成機能破壞,以及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並易致癌。即使只是微量,但若長期喝牛奶就會慢性累積,戴奧辛在人體中有蓄積性,且在血液中循環不已,不易排出體外,並容易堆積在脂肪中。

由於整體環境的污染,使得戴奧辛和多氯聯苯這些毒物無所不在,像塑膠工廠排放的廢 氣,垃圾場或焚化爐含有塑膠製品、廢輪胎、廢電線電纜,經過燃燒就釋放出來污染大氣,就可能存在於空氣中、水中、牧草中,然後牛吃了這些草、飼料、水之 後,毒素就殘留在牛奶和牛肉裡面。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針對國內牛奶中戴奧辛問題追蹤,赫然發現乳牛食用的牧草-狼尾草,就是某些知名品牌牛奶戴奧辛過量的主因,如果有人天天喝含「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牧草汁,對身體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四、牛奶中常見的毒素:

1.細菌、病毒:細菌和病毒在牛的身上本來就會有,但不該在人體身上。如SARS、H5N1等只在動物身上也有的感染性細菌(礦疽菌)、病毒。

2.殺蟲劑:為了要使牛群生活環境少蟲害,牛農用了大量的殺蟲劑、除草劑在牛生活的範圍,使得牛吃進這些化學藥劑,並間接存在於牛奶中。

3.荷爾蒙:如大量使用生長激素使牛隻快速長大、多長肉、多分泌奶、肉又幼嫩等等,這些人造荷爾蒙都會殘留在牛奶和牛肉裡。

4.抗生素:動物生活在野外,為了怕牛隻生病,因此使用大量抗生素,這種動物用的抗生素毒性很大,在牛肉及牛奶的殘留量很高。因為一般美國畜牧業者太容易就買得到這種不能用在人體的動物用抗生素,因此美國在前兩年表示要嚴格管制獸醫用的抗生素。

5.感染性蛋白質(Prion):即狂牛症,為了使牛隻多長些肉及多分泌些奶,在飼料中添加了肉骨粉,(通常是用不能給人食用的,有帶病但未死的牛、羊、雞、鴨等做成。當然,在先進的外國,已被知道的太嚴重的感染、或病死的就不敢用了。)這導致了狂牛症的重複感染。

6.農藥、除草劑等:在其他農作物中大量使用以保證經濟效果,如穀類、玉米等,採收後餘下的給牛作飼料,於是牛就吃下這些藥劑。

牛奶可能引起的成年人的疾病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癌症、過敏等。近來越來越多的各種癌症、抗藥性細菌等都「歸功」於這些污染,所以,外國提倡要飼養有機牛,也就是放牧式,以農畜環保來保護人類。

五、牛奶與骨質疏鬆症

牛奶除了會導致過敏,提高得癌症的機率之外,還可能造成骨質疏鬆,這可顛覆了多數人多年來的認知!喝牛奶不但不能預防骨質疏鬆,相反的,鈣質及動物性蛋白質 攝取過量反而會造成骨質不良。骨質疏鬆症發生率最高的國家,如美國、英國、瑞典、芬蘭等,其人民都是喝牛奶、吃肉最多的國家,所以骨質疏鬆症與生活方式、 文化背景有關。

耶魯大學對16個國家五十歲以上的婦女,發生股骨骨折的研究報告(Calcified Tissue International 50:14-18, 1992)指出,鈣質(肉類及奶製品)攝取較高的國家,骨折發生率反而較高。

哈佛大學護理師的健康研究(The Harvard Nurses' Health Study)中,針對7萬8千名女性追蹤研究12年,結果指出,常喝牛奶的女性比不喝或很少喝牛奶的人,發生骨折較多。其他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的結論。

責任醫藥內科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簡稱PCRM)會長巴納德醫師(Dr. Neal D. Barnard)認為,牛奶對骨質疏鬆症沒有幫助,他指出,醫師必須告訴患者,牛奶不能取代『運動』,鹽及動物性蛋白質會消耗鈣質。因此少鹽、避免動物蛋白質,加上運動,才是對抗骨質疏鬆症的利器。

關於骨質疏鬆症的廣告:

1.美國衛生署與哈佛醫學院的衛教廣告:太多的奶製品蛋白質是造成骨質疏鬆的第一原因。
 

2.Milk does not protect against bone breaks.(牛奶不能避免骨折)
以上宣傳廣告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地下道及醫學雜誌、報紙、網站都可看到。


據調查,愛斯基摩人以魚類和海豹等海洋動物為主食,每日攝取蛋白質300~400公克、鈣質2500毫克,40歲左右即開始大量骨質流失。一項於1992年進行的研究顯示:南非黑人每人每天攝取肉類十公克,每十萬人中只有十人發生骨折;而美國人每人每天攝取肉類八十公克,每十萬人就有125人發生骨折。意即吃越多肉類,骨折越多。

1989年中國大陸的資料顯示,骨鬆發生率小於1%,也就是一百人中還不到一個人患骨質疏鬆症。印度也是一樣。越窮越吃不到肉類,越不會得骨質疏鬆症。富有的美國,骨質疏鬆症的患者有2500萬人,全球第一。

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72)報導,鈣質缺乏症並不見於以植物為主的飲食者。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要預防骨質疏鬆症,除了多吃鈣質豐富的食物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蔬果能幫助身體維持在鹼性體質,有助於防止鈣質的流失。

排除食物中的肉類、乾乳酪、和蛋類,會使尿中的鈣質流失減少一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9:1356-61, 1994)

肉類含高量的磷,家禽和牛肉所含的磷是其鈣質的15倍,超量的磷會促進鈣質的流失。(Journal of Nutrition 123:1627-33, 1993)也就是說,肉食越多,鈣質流失越多,越容易骨折。

從Dr. N. Nedley所著的《Proof Prositive》摘錄出來的結論顯示,不同國家食用蛋白質和鈣質的量和骨質疏鬆症的對比,食用蛋白質或鈣質越多的國家,骨鬆患者越多。因此,不要吃 肉、魚、家禽、奶、蛋、素肉食品,也不要過量攝取堅果類和豆莢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飲食習慣及生活形態,決定是否會得到骨質疏鬆症。

目前國內外仍有許多醫藥專業人士,如醫師、營養師等尚認為牛奶可以補充鈣質,減緩骨鬆症,其實在美國已有多所大學研究所報導指出,「豆漿」的鈣既多且更容易被吸收。進一步的研究報告指出,骨質疏鬆不是單靠鈣的汲取就好,重點是還要加上鎂,有的甚至要維生素D3及副甲狀腺素才行。

以上內容摘錄自李德初醫師的著作《我的醫生不開藥》、《健康真律》兩本書。

延伸閱讀:救命飲食
Disease-Proof Your Child: Feeding Kids Right

Interview with Dr. Joel Fuhrman:
Disease-Proof Your Child (part 1)
Disease-Proof Your Child (part 2)

資料來源:
PCRM  Milk  Snyder Health  Mike Sucks  CNN  NotMilk  Nursing World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為什麼他們要吃全素?

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團體不斷宣傳吃素的好處和吃肉的壞處, 這絕對會是未來的趨勢。奉勸台灣畜禽養殖業與水產養殖業將資金和目光放在如何有效種植有機蔬果和穀類和有機畜禽水產。速食業者可研發好吃營養的中式速食。唯有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安心, 事業才能永續經營。

速食的恐怖真相

別讓您和下一代的健康成為美式速食下犧牲者. 請拒絕購買美式速食!記住, 病從口入!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瘦子才知道的8個祕密

康健雜誌100期(2007/03)
文.朱芷 君

目前位居「國際大胃王競技聯盟」第一名的日本人小林尊,已經連續6年贏得在紐約舉辦的世界熱狗麵包快食比賽冠軍,他的紀錄是12分鐘內吃下53又3/4個熱狗麵包,連嗜吃熱狗的美國人都瞠乎其後。能有如此驚人胃口,想像中小林尊應該是個魁梧壯漢,其實他身高173公分 ,體重只有58公斤 ,BMI為19.3,完全和胖沾不上邊。

對許多戰戰兢兢忌口,連體重變化個半斤八兩都計較的人來說,小林尊簡直像外星人。為什麼有人就是吃不胖?瘦子真的天生註定嗎?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也擁有瘦子的體質?《康健》特別尋訪專家為讀者一一破解其中奧妙,讓你也能打造健康均勻的好身材!

迷思1:瘦子不愛吃飯? 事實吃飯配菜,健康享瘦

許多減肥法訴求不吃飯、不吃澱粉類,事實上,低醣類、高蛋白雖能快速瘦身,卻是復胖率最高的減肥方式。
米飯大部份營養為醣類,能提供人主要的能量來源,而體內多餘的脂肪組織,還是來自於油脂攝取。油脂熱量:1公克=9卡,密度最高,常塞在食物縫隙中,更容易不知不覺吃太多而發胖,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聖如解釋。
有些人不吃飯改吃麵包,麵包看起來雖不油,其實製作過程中已使用油脂、砂糖,就算是白土司,熱量也不低。且麵包鬆鬆軟軟,往往吃很多也不覺得飽,沒多久就肚子餓,食量不減反增。
用餐時扎扎實實吃碗飯,維持飽足感,自然不會一直想吃高糖、高油的食物。為了打造不易發胖的體質,最好少將三明治、義大利麵、披薩當主食,而是恢復吃飯配菜,尤其高纖維的糙米飯、五穀飯,熱量低、營養價值高,更是控制體重的好幫手。
計劃戒菸又擔心體重上升,飲食可做以下調整:
◆多吃全穀類,豐富的維生素B群有助減緩戒斷症候群。
◆多吃蔬菜水果,減輕菸癮發作的症狀。特別是紅蘿蔔、番石榴、小黃瓜等,能替代吸菸時口腔的滿足感。避免油炸、油膩的食物,停止咖啡因類及酒精類飲料。
◆多喝水。兩餐間應喝6~8杯水,有助排除體內尼古丁。

迷思2:吸菸能瘦身?事實拒當煙囪不發福

戒菸後發胖的傳言時有所聞,甚至有人拿來當成不戒菸的擋箭牌。
香菸中的化學成分會影響味蕾,對食物的敏銳度降低,影響食慾,戒菸之後,「味覺改善,食物變好吃,食量跟著增加,的確比較容易變胖,」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主任劉燦宏指出,而且為了戒菸多吃零食、口香糖,熱量增加,也可能造成體重增加。
好消息是最新研究指出,戒菸後復胖只是短暫現象,對長期體重影響有限,吸菸的人發胖速度和不吸菸的人差距不大。而且「慢慢戒菸的人,復胖幅度不會太明顯,」他說,只要注意飲食、多活動即能預防。

迷思3:瘦子胃口都很小?事實該吃就吃,食量不爆發

食欲是人的生存本能,人體內有一套精密系統負責調節食欲:大腦下視丘負責整合、判讀身體各部位傳來的飽食信號及飢餓信號,當飢餓信號強過飽食信號,下視丘便刺激飢餓中樞提高食量;熱量攝取過多時,則刺激飽食中樞減少食量,以維持平衡。
當攝食調控機轉失靈,就會出現熱量明明足夠,還是停不了口而造成肥胖。研究統計,一般健康、體位正常的人,在25~55歲間,只要每天額外攝取3%的熱量,體重就能在30年內增加9.1公斤 。
目前已知和調控食欲有關的荷爾蒙非常多,其中以1995年發現的瘦素(leptin)最受矚目。
由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透過影響飽食中樞、體溫、熱量消耗調節體重,當脂肪組織增加,瘦素的濃度隨之增加。因此胖的人血液中瘦素濃度通常較高,易造成瘦素抗阻,中樞神經對瘦素變得不敏感,使食欲上升,吃得更多,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偉勛解釋。
攝食調控系統環環相扣,忍飢挨餓不但沒用,還可能過度刺激飢餓信號,吃得更多。為了避免吃太撐或餓過頭,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如下:
◆減緩進食速度以增加飽脹感,延長食物排空時間。
◆血糖平穩有助控制食欲,應少吃精緻的單醣食物,增加飲食纖維量。
◆酒精性飲料會刺激食欲,搭配高油脂食物更易引起暴食,不宜過量。

迷思4:瘦子很少喝水?事實多喝水,健健美

不少人常抱怨自己「喝水也會胖」,或擔心水腫而不敢多喝水。事實上,水不但零熱量,身體代謝水出去還須消耗熱量,並有助排除減重時產生的老廢物質,「想減重更要多喝水,」劉燦宏強調。
他觀察,自認喝水也會胖的人,大部份是40歲以上,基礎代謝率降低(一般而言和18歲相比,下降幅度約20%),即使吃得少但消耗的熱量更少,「所以會繼續胖下去,造成惡性循環,」劉燦宏指出,這時反而要多吃一點,增加代謝率並運動,才能瘦下來。
而不少看過中醫的人說自己是「水腫型肥胖」,循環不好、擔心浮腫不敢多喝水,但用儀器測量體內卻水分不足,「水腫不是胖,因為水腫而增加的體重不到0.5公斤 。」
多喝水有助血液流動,循環順暢,減少血管堵塞產生的血壓、膽固醇上升等問題,「多喝水會更瘦、更健康,」劉燦宏提醒,一天最好能喝到2000㏄的水(腎功能不佳者除外)。
資深營養師趙思姿建議,不要用飲料、湯取代水,早上起床時、兩餐中的間隔、下午3~5點(氣血運行到膀胱經)都是喝水的好時機;運動前先喝水可加強流汗,達到代謝、排毒的功效,有利體重控制。但注意口味應調整清淡,當鹽分(鈉)攝取過多時,再喝水就容易產生水腫。

迷思5:瘦子都是天生的?事實胖瘦七分靠自己,三分天註定

許多屢戰屢敗、老是減重不成功的人,難免怨嘆「吸空氣也會胖」,認為肥胖是遺傳,無法克服。
但基因真是肥胖的罪魁禍首嗎?
「肥胖是多重因素造成,不只是體質,生活方式、藥物、疾病都有影響,」 楊偉勛 醫師指出,而且和肥胖有關的基因高達兩百多個,協同作用的機制非常複雜,「還不可能針對特定肥胖基因設計出解決方法。」
但某些早發或病態肥胖症,的確和單一基因缺陷有關,這種基因有六、七個,只要遺傳到一定會胖,通常出生幾個月或幼年期便發作,不過「全世界沒幾個例子,」楊偉勛說。
而一般性肥胖和基因的關連,目前廣為接受的是「節儉基因假說」(thrifty genes):
百萬年前人類祖先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即使花很大的力氣覓食,還是可能有一餐沒一餐,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留下寶貴的節儉基因,能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充分吸收、運用,有剩餘則儲存在脂肪組織中,以備不時之需。
當進入工業社會,不再需要花這麼大力氣去覓食,食物取得也更加方便,勞動量大幅降低,但節儉基因功能並未改變,還是把吃下去的統統吸收儲存,吃得多、用得少,想不胖也難。
節儉基因雖來自遺傳,但有些人體內節儉基因量不高,只有 一兩 個,「這四分之一的人一輩子不會胖,」楊偉勛指出,會胖的人約有十幾個節儉基因,其中一半以上的人20歲以後會發胖。
由於基因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食物攝取量和活動量,因此瘦的人不見得食量小,但可能天生吃得慢、容易飽足,個性也較好動、精神好,「就算硬是吃很多,也胖得比別人慢,」劉燦宏解釋。
即使如此,「(控制)環境很重要,會胖的人一半要怪自己,」他認為,如果有家人肥胖,或自己曾經胖過,更應隨時警覺常常活動,少吃高熱量食物,遠離發胖的危險因子。
至於強調能「改變體質、保證不復胖」,或訴求從血型、基因檢測著手的減肥法,「都是噱頭,只能唬唬外行,」楊偉勛直言,這些花招對減重毫無幫助,「看自己父母的身材就知道自己會不會胖,正本清源是控制環境。」
所以別再怨怪祖先,至少還有一件事很公平:除了極少數個案,大多數人,只要少吃多動,一定瘦得下來。

迷思6:瘦子都是運動健將?事實任何人隨時隨地趴趴走,肥肉不上身

運動是提升基礎代謝率及熱量消耗的最佳方式,跑步30分鐘便能增加消耗約200~300大卡,運動也能減少復胖機率,維持減重成果。
但對習慣當沙發馬鈴薯的現代人,一提到運動就認為必須在健身房裡滿身大汗、氣喘吁吁,因而裹足不前。
幸好愈來愈多研究指出,即使是輕度運動,也有助體重控制及改善肥胖造成的慢性病:一週從事園藝1小時可減輕心臟停止機率66%;體重過重的人每天帶狗散步,一年平均可減輕6.3公斤 。
以治療、預防肥胖為目的的運動處方,是1週至少5天,每天累積60分鐘的活動量,「任何身體活動都算,例如走路搭車、爬樓梯等等,」劉燦宏指出,這比起跑步、打球等固定運動難度低,又容易在生活中達成。
他也提醒,游泳、瑜伽、太極拳雖是好運動,減重效果不明;健走、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更適合減重。至於騎馬機,能訓練局部肌肉穩定,減少痠痛,對減少脂肪效果有限,「主動性的運動才有效,藉助機器、人把肥肉推來推去,脂肪也不會消失。」
活動度高低也和性格有關。體態均勻的人,做事比較敏捷俐落,個性也較積極,不易被動、懶洋 洋,「當發現訪客出現在辦公室門口,馬上走過去招呼的人,通常不會是胖子;至於只坐在位子上抬頭張望的人,比較難瘦下來,」健康醫學顧問福 田千晶 博士觀察。讓自己從心活躍起來,改變消極的行為模式,對維持健康體重大有幫助。

迷思7:瘦的人都沒有壓力?事實鍛鍊抗壓性,有助不發胖

傷心、不愉快、情緒低落時,許多人會不由自主吃甜點、零食或油膩的食物發洩。大吃大喝時,大腦會分泌血清素,令人一時心情好轉,是最簡單的抒壓管道,卻也加速囤積熱量,落入肥胖的陷阱。
「約有七成的人壓力大時會發胖,」劉燦宏分析,壓力大除了造成飲食過量,還會讓人不想動、 肌肉痠痛、睡不好而易發胖。鍛鍊抗壓性,讓自己保持好心情,有助於體重控制,尤其是全神貫注自己熱愛的人事物。興奮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 增加活動量,促進脂肪代謝,因此應多發掘熱中的嗜好,「歌唱、跳舞都可以,找出除了吃以外,能讓自己感覺幸福的方式,」日本飲食與健康研究所主持人幕內秀 夫建議。

迷思8:睡得越少會變瘦  事實睡愈飽,愈能一瞑瘦一吋

無法通宵狂歡、非睡飽不可的人無須再羨慕夜貓子,因為睡眠充足有助體重控制,睡得愈少、發福的機率愈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比起每天睡7~9小時的人,睡5小時的人肥胖機率高出50%;4小時以下的人更高出73%。
另一項針對6萬8千名女性的長期追蹤調查則顯示,和睡7小時的人相比,睡5小時的人,體重大幅增加15公斤 以上的比例高出三成。
通常睡眠少的人,生活形態多不太健康,例如常吃宵夜、運動不足,都是助長肥胖的因素。且睡不夠會讓晚上小腸蠕動不良,隔天吃不下早餐,容易便秘。
而熬夜也讓人生理時鐘混亂。原本白天交感神經旺盛,有利消耗熱量,夜貓子卻在睡覺;晚上副交感神經開始作用,新陳代謝減緩,準備修復疲勞,即使只吃一點也會全部吸收,長期下來自然體重上升。
除了預防肥胖,充足睡眠還可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增加肌肉質量,減少過多體脂肪,睡得好、睡得飽,更可能發揮「一瞑瘦一吋」的功效。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0期168頁

cited from 瘦子才知道的8個祕密

2010年3月13日 星期六

吃的健康活的快樂 避免慢性病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腸胃、對不同的食物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別人建議的或電視上推薦的不見得就適合自己。我們應該平時就多觀察自己的身體。吃多了某種食物身體會不舒服時、很可能就是那個食物引起的。生病的時候不要碰會讓自己不舒服的食物。其實食物是非常有療效的。 吃對的食物就會有助病情, 吃到錯的身體就會有不良的反應。

醫生都說紅斑性狼瘡是不會痊癒的疾病、但我相信解藥就在食物裡。我現在隨時紀錄自己吃的東西而且只吃植物性的全食物。絕不碰來路不明的加工過和熱量高食品。並觀察自己身體狀況跟食物的關係 (我幾乎不外食)。當吃到某種食物會發病時、那就是我會過敏的食物。當吃下去覺得身體很舒服、好像病狀有減輕、那就是有助病情食物。其實相當多美國病友是這樣做的。

你的醫生不會跟你說要這樣做。因為美國的醫學教育不注重飲食跟疾病的關係(除了自然醫學和中醫以外)。Dr. McDougall 說這是因為受到藥廠的利益壓迫、所以他們對自然醫學和預防醫學沒有給與太多重視。

我覺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對康復很有幫助。可以減輕生活壓力。像我很喜歡閱讀、接觸大自然和攝影 。到戶外走走爬爬山晒晒太陽讓我覺得全身舒暢。少花一點時間在電腦前對我也有幫助 (聽說電流所產生的磁場對人體是不好的?) 。睡覺時房間裡所有電器插座我都會拔掉(待機狀態也是費電的。我的電腦放在書房)。如果您還是學生、建議您主修自己最有興趣的科目當您未來的專長 、將來工作時應該會比較愉快、壓力也會比較小。其實行行出狀元、台灣人上一代窮怕了、非得要小孩出頭天。這是錯的。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才能真正的把自我潛能發揮出來、活得也會比較快樂。活的快樂、吃的健康也就比較不會生慢性病了。


以下英文資訊提供大家參考 不愛看英文的人可以把網址複製起來、貼到http://translate.google.com 在 translate into 選擇 chinese(traditional)

紅斑性狼瘡病患該避免的食物
http://www.micronutra.com/journal/lupus/what-foods-to-avoid-with-lupus

可幫助紅斑性狼瘡的食物
http://www.micronutra.com/journal/lupus/foods-that-have-been-shown-to-help-with-lupus

給絕望者的飲食 (針對過敏體質而設計)
http://www.nealhendrickson.com/mcdougall/021200pudiet.htm

飲食和疾病
http://fnic.nal.usda.gov/nal_display/index.php?info_center=4&tax_level=1&tax_subject=278

血型決定健康:你的血型適合吃什麼食物?

血型決定健康:你的血型適合吃什麼食物?

作者/[德]約爾格·艾克曼 哈爾濱出版社

O型血的綜合特徵

●分佈:O型血人占歐洲人口的38%,僅次於A型血人。德國的O型血人比例為41%,奧地利37%,瑞士略高於40%,在日本則略高於30%。在美國O型血是4個血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略高於46%,同樣,在英國以47%居於第一位。

●飲食:有強大消化系統的肉食者。像原始時代的獵人一樣需要大量運動,O型血人通常不能很好地吸收牛奶以及穀類食物。

●健康:有強大免疫系統的健壯類型。胃酸分泌相對較多,對胃潰瘍病原體幽門螺旋桿菌的敏感性高,但是極少患上胃癌。O型血人的估計壽命是4種血型中最高的。而且較少有癌症傾向,極少患上心臟疾病。

●性格:擁有O型血的人明智、強壯、吃苦耐勞、精力充沛地追求目標,另一方面有極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極少會不知所措,也很少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好奇、野心勃勃以及勇敢無畏,使他們擁有無窮無盡的能量。作為能屈能伸的領導者及決策者,他們常常會否認自己的依賴性。

●主要願望:成功,獨立。

●化學因素:O型血液不會被A型、B型及AB型血液排斥。雖然人們只能接受與自己血型相同的人的輸血。但因為O型血中不含有類似A型及B型的抗原,所以擁有O型血的人是萬能輸血者。

A型血的綜合特徵

● 分佈:擁有A型血型的人占世界人口的40%,並且在中歐(占44%)和日本(占38%)分佈得最廣。在德國比重為43%,奧地利為41%,瑞士為49%。 在美國,A型血型所占的比例為42%,僅次於O型血型(46%),位於第二位。所以,與這種人建立聯繫的可能性可是非常高的!

●飲食:肉類、牛奶以及馬鈴薯會不容易被消化;相反,魚類、米飯以及綠茶最佳。

●健康:A型血的人的血液比較黏稠,因此心臟必須有力地工作。會出現明顯的心臟迴圈問題以及癌症(低胃酸分泌)。常見肌肉抽搐以及背部毛病。對壓力與負擔反應迅速並強烈,容易忙碌,不會走神,常常有無謂的煩惱,並且容易陷入沉思。經常需要寧靜和放鬆。


● 性格:A型血型代表感覺豐富、安全感以及集體意識。A型血的人的怒氣通常被壓制,能力也被限制。A型血人是眾多血型中性格最廣的一種:一方面多愁善感,一 方面又是改革世界者,同時也是狂熱者。A型血液中可能會含有O型的部分,所以可以更活躍,並且更接近於O型性格(A2血型)。

●主要願望:安全感,和諧,合作,贈予以及接近。

●化學因素:這種類型的血液中含有抗B抗體,並且會被B型血液排斥。A型與B型血之間不可能有血液交換。有可能這兩種血型的人在精神上也因此不能夠互相“忍讓”。

B型血的綜合特徵

●分佈:B型血代表了世界人口的8%,在中歐為12%。德國人口中有14%擁有此血型,奧地利15%,瑞士僅有8%,同樣在美國為8%,日本至少有22%,領先的是印度的41%。


●飲食:多虧強大的消化系統,您可以享用一切:肉類、乳製品、穀類都能很好地吸收。

●健康:有抵抗能力,擁有僅次於O型血的第二長的估計壽命,但是易被感染,例如腎臟及尿路感染。

●性格:B型血的人有“自己的頭腦”和固定的生活準則。他們是出色的組織者,喜歡承擔責任;有條理以及仔細認真;與其說有團體精神不如說是獨行者;樂觀,極度自信。

●主要願望:自由發揮的空間。

●化學因素:B型血產生抗A抗體,排斥A型血液。從生理的角度看,A型血的人與B型血的人不能很好地相互瞭解。

AB型血的綜合特徵

●分佈:AB型血是最稀有的血型:只有平均5%的世界人口屬於此血型。德國6%,奧地利7%,瑞士3%,美國4%,日本將近9%。

●飲食:此血型傾向於A型血的特徵:少量胃酸,因此肉食並不理想,但對乳製品吸收很好。


●健康:AB型血的人傾向於患上與A型血的人特徵相同的疾病,即癌症和心臟病,其中有膽固醇過高的危險。但是總的來說AB型血人比A型血人強壯,並且有較強大的免疫系統。但內心的緊張會較經常地引起他們短暫的沮喪情緒。

●性格:有時像A型性格,有時像B型性格,有時又是一種全新的性格――AB型性格。擁有這種“混合”血液的人,令人驚歎和難以捉摸,神秘、迷人和充滿魅力;內向,但又外向;有創造力和直覺;經常掩飾內心感受;主動和速度決定了生活。

●主要願望:獲得肯定和喜愛,得到幫助與支持以及擁有自由空間。

●化學因素:血液中沒有任何抗體,因此可以接受所有血液。因為含有A抗原和B抗原不能成為其他血型的捐獻血液。AB型血的人只能夠將血捐獻給同樣血型的人。


哪種血型的人更長壽?

時至今日都還沒有證據表明,美國是否在徵兵時也運用了有關血型心理學的知識,來選拔適合於充當領導的人。據說日本早就推行了這種方法。無論如何,研究還是在繼續進行、補充及計算,並得出了令人興奮但又吃驚的結論。

數學家及醫生史蒂芬.M.魏斯貝格(StevenM.Weissberg)與知名的健身專家約瑟夫.克利斯蒂安奴(JosephChristiano)在對5000人的問卷調查中得出了有趣的資料。其中有一個問題,不同血型的人的平均估計壽命是否存在差別呢?

您認為呢?4個血型之中,擁有哪種血型的人最強壯,並且有最長的估計壽命呢?

美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歲。這個數字是命中註定的。而它又是讓人欣喜的,因為只有少數人明顯地更加長壽,相反其他人很早就去世了。

擁有最長的估計壽命的人是O型血人,這些人的平均壽命幾乎達到87歲。他們是養老金發放機構的噩夢。這個估計壽命之高原本並不令人吃驚,因為這些人身體強壯,有堅定的意志,心理上相對平衡,並且無憂無慮。

B型血的人還是保持沉著冷靜,即使他們會比O型血人早10年去世。他們頑固,並對一切事情過於執著。

估計壽命再少10年的是AB型血的人,平均達到70歲。

而平均活得最短的是A型血的人,僅僅62歲!在心理學家看來,這其實是意料之中的,因為A型血的人臉皮薄而且非常敏感,他們會一直為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操心。很遺憾,這往往會使心臟的負擔過重,甚至出現耗損。

但是A型血的人壽命相對於其他血型要短,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原因。醫生及自然療法醫師彼特.J.達達默醫學博士,發現了特定的食物與血型之間的對立關係。在他的一本著作中闡述了人與食物的搭配問題,因為飲食習慣受血型的影響。

他 認為O型血與A型血的人的主要區別在於對肉類食品的消化:O型血的人需要肉食,並且吸收得很好;而A型血的人不能很好地消化肉類,相對而言更需要穀物及蔬 菜類食物。其根本原因在於胃酸分泌量的不同:O型血的人胃酸充足,因此消化肉類只是小菜一碟。很可惜,我們今天的食譜上幾乎都是肉類速食:烤肉串、漢堡 包、烤香腸以及牛排,這對於A型血人以及他們那脆弱的消化系統來說,就好比毒藥。錯誤的飲食習慣使這些人元氣大傷,並且縮短了壽命。

讓我 們來看一下日本的情況。這個國家的A型血人卻有著最長的估計壽命,高於其他所有國家。謎底在於,他們能正確地對待飲食。日本人基本上食用大量的魚、米及豆 製品,並且視他們的綠茶為寶貝,就像巴伐利亞人對待他們的啤酒一樣。這種飲食方式有利於A型血的人。誰想要長壽,就得按照血型合理地安排飲食。

cited from 血型決定健康:你的血型適合吃什麼食物?

炒菜先用水炒再放油才健康

From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

食用油

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零售市場賣
掉的食用油品中,有60% 是沙拉油、12% 是葵花油、 13% 是老一輩婆婆媽媽們習慣用的豬油。十年後的 今天,沙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台灣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

橄欖油尤其 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但豬油卻越來越少用了。

小玉與婆婆之間的戰爭,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端看小玉所用的植物油是哪一種,炒 菜的溫度在幾度,但如果用錯植物油炒菜,還不如用婆婆的豬油。


什麼是油的「冒煙點」?

台灣人最常見的烹煮方式還是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 多數是使用玉米油、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

這真是個 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葵花油在攝氏 107 度就 開始冒煙變質了,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會產生許多毒素。

因此,在選用油品 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冒煙點」。

每一種油的冒煙點 (Smoke point, 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 ) 都不盡相同,任何油類只要達到冒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甚至起火燃燒。

所以我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 都加一點水來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一百度左右。我把這種加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水炒」。

大多數油類的冒煙點都在一百度以上,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一百度,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很多液態植物油,例如菜籽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 107 度,通常大火一炒,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很好。

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例如台灣與大陸很多食用油是菜籽油,或是菜籽、玉米與大豆的混合油,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而常用「沙拉油」這個名稱代替。

其實,沙拉油 (Salad Oil) 是一種通稱,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叫做沙拉油。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最好先不要拿來炒菜。

橄欖油、花生油、芝麻油的冒煙點約 160 度,可以炒菜,但還是加一點水比較好。

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在 232 度,拿來炒菜最適合,但在台灣,我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椰子油。

所以,買哪一種油炒菜是一門學問,以下我特別整理了一份各種未精製油脂的冒煙點,提供給大家購買與烹飪時參考。

國外把油脂的烹飪方式分為︰ Cold Preparation (Condiments & Salad

Dressings), Low Heat (Sauces, & Baking) , Medium Heat (Sauteing),High Heat (Browning & Frying), 我們可以把它們對應在涼拌、水炒、中火炒與煎炸四種烹煮方式。

適合涼拌 ( 49 ℃ 以下 ) 的油:除了常溫下是固體的奶油、豬油、椰子油、酪梨油之外,幾乎任何食用油都適合。

只適合水炒 ( 100 ℃ / 212 ℉ ) 、不可用中火炒的油:包括葵花油、紅花油、菜籽油。亞麻仁油雖然也算,但因為營養價值太好了,建議生吃才不容易破壞它。

只適合中火炒 ( 163℃ / 325 ℉ ) 、不適合煎炸的油:包括大豆油、玉米油、冷壓初榨橄欖油、花生油、胡桃油、芝麻油、奶油、豬油、馬卡達姆油。酥油是糕餅業者最常使用的油,因為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問題極為嚴重,我堅決反對使用。另外,棉花仔油通常拿來做餅乾,由於對身體有毒性,會殺精蟲,我也不建議食用。

可以大火炒或煎炸 ( 190℃ / 375 ℉ ) 的油類:包括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酪梨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的耐熱點都在兩百多度以上,煎、炸都沒問題,但我發現國內這兩種油都是用酸價高的原油再精製而成,不符合我的「好油」標準。如果讀者可以找到未精製而香味濃厚的椰子油,我會建議把它當作煎炸油的首選。

買對的油、用對的方式烹飪

油的學問真的很大。除了選對油品之外,是否經過精製,也是決定好油與否的標準。

台灣的油品有許多障眼法,例如只加了一點橄欖油,就號稱是橄欖 X 酚油,其實是菜籽油。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台灣人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他食用油在台精製。這麼做其實非常可惜,因為精製過的油,就不能算是我們說的「好油」了。

台灣人買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拿精製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等於錯上加錯,對身體更加不好。

最正確的做法、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買未精製的橄欖油、麻油,來做中溫烹煮之用,若要炒菜,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寧可選用豬油、奶油或茶油。

因此所謂的好油,就是當你買到也買對了的時候,還要用對的方式去烹調,才能保持它原來好油的成分。所以用沙拉油炒菜實在很冒險,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煙點在幾度,將炒菜時的溫度控制在冒煙點以下,那就是安全的。現代人慢性病、發炎、過敏、婦科疾病 ……毛病一籮匡,一大半原因都是因為油引起的。



附表: 各種油脂的冒煙點

未精製的各種油脂冒煙點

適合的烹飪法

葵花油 Sunflower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紅花油 Safflower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亞麻仁油 Flax seed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菜籽油 Canola oil 107 ℃ ( 225 ℉ ) 涼拌、水炒

大豆油 Soybean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玉米油 Corn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冷壓橄欖油 Olive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花生油 Peanut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胡桃油 Walnut oil 160 ℃ ( 3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芝麻油 Sesame oil 177 ℃ ( 35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奶油 Butter 177 ℃ ( 350 ℉ ) 水炒、中火炒

酥油 Vegetable shortening 182 ℃ ( 360 ℉ ) 反式脂肪酸,不建議食用

豬油 Lard 182 ℃ ( 360 ℉ ) 水炒、中火炒

馬卡達姆油 Macadamia oil199 ℃ ( 39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

棉花籽油 Cottonseed oil 216 ℃ ( 420 ℉ ) 殺精蟲,不建議食用

葡萄籽油 Grapeseed oil 216 ℃ ( 4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杏仁油 Almond oil 216 ℃ ( 42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榛子油 Hazelnut oil 221 ℃ ( 430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椰子油 Coconut oil 232 ℃ ( 45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橄欖油渣 Pomace 238 ℃ ( 46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茶油 Tea oil 252 ℃ ( 485 ℉ ) 涼拌、水炒、中火炒、煎炸

米糠油 Rice bran oil 254 ℃ ( 490 ℉ ) 由於管路污染,不建議食用

酪梨油 Avocado oil 271 ℃ ( 520 ℉ ) 水炒、中火、炒煎炸


油脂的四種烹飪方式
註:涼拌 (< 49 ℃ / 120 ℉ ) ,水炒( 100 ℃ / 212 ℉ ),中火炒 ( 163 ℃ / 325 ℉ ) ,煎炸 ( 190 ℃ / 375 ℉ )

cited from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關於食用油)

油煙是女性肺癌的禍首

上海最新公布的一項長達5年的肺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中
青年女性長期在廚房做飯時接觸高溫油煙,會使其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2-3倍。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領銜的“肺癌”課題組研究表明,由於廚房做飯時高溫油煙產生有毒煙霧,使局部環境惡化,有毒煙霧長期刺激眼和咽喉,損傷呼吸系統細胞組織,如果不加以保護,很容易使肺癌高發。

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公布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調查數據顯示,肺癌已成為本市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女性腫瘤患者中肺癌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癌占第二位,死亡率同樣占第一位。

高溫油煙長期吸入易致癌

據何裕民教授領銜的“肺癌”課題組統計,近幾年上海女性肺癌的發病率上升很快,尤其是40-50 歲女性患肺癌人數已接近男性達到1:1。

對肺癌患者長達5年的追蹤病因調查發現,70%的男性肺癌患者死於吸煙病因,只有18%的女性患者因吸煙或長期被動吸煙(丈夫吸煙、工作在吸煙環境)致肺癌。在非吸煙女性肺癌危險因素中,超過60%的女性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做飯時經常有眼和咽喉的煙霧刺激感;有32%的女性燒菜喜歡用高溫油煎炸食物,同時廚房門窗關閉,廚房小環境油煙污染嚴重;還有25%的女性家中廚房連著臥室,冬天很少打開窗戶燒菜,高溫油煙久久不散,甚至睡覺也在吸入,有毒煙霧長期刺激眼和咽喉,損傷了呼吸系統細胞組織。調查表明,這種病因在中老年女性肺癌患者中特別突出,危險因素是正常人的2-3倍。

喜食油炸食物同樣危險

近幾年,許多青年女性喜歡吃煎炸食物,調查認為,這同樣危險。占13.4%的非吸煙青年女性肺癌危險因素中,常在路邊吃煎炸食物的占有很大比例。調查發現,路邊煎炸食物常常使用劣質油,而且反復高溫加熱,產生的高溫油煙有毒有害氣體濃度特別大,對人的眼和咽喉刺激特別深,因而殺傷力也最大。常在路邊吃煎炸食物,長期受到這類高溫油煙有毒有害氣體侵襲,易患肺癌的危險性也是常人的3倍。

追蹤調查還表明,女性患肺癌同家屬惡性腫瘤史,已患心、肺、內分泌等合並症,飲食不正常史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密切相關。

中醫藥治療肺癌有特點

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認為,肺癌已是本世紀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的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肺癌防范非常重要。除了遠離空氣污染、高溫油煙、電離輻射、病毒感染,還需講究飲食與營養,經常飲茶、補充維C十分有效。

中醫防治肺癌很有特點和優勢,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對中老年肺癌患者中體質較差者,以中藥零毒化療配合氣陰雙補、化痰止咳等方法,常有佳效;二是對難治性肺癌,比如小細胞肺癌、極易轉移的腺癌、轉移性肺癌等,配合一定的西醫療法,可明顯提高療效;三是對伴有胸水惡症、中量胸水純用中醫藥治療約 70~80%病人在2~3個月內可以控制得很好。

(http://www.dajiyuan.com)
cited from http://www.epochtimes.com/b5/4/3/3/n478349.htm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美式速食是導致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氫化油脂是健康殺手!

你知道嗎?一份麥當勞的套餐:大麥克、薯條、中杯可樂,
所提供的熱量約為1,200大卡,這一餐吃下來,身體就攝取了衛生單位所建議的一天所需飽和脂肪量的3/4.....。

近年來,「飽和脂肪」是被認為是美國人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元兇。美式速食的流行,也改變了台灣青少幼年人口的口味、體型、並種下未來的疾病因。但是,除了飽和脂肪,還有一種隱形的油脂的危害較少被提及──反式油脂。

氫化油脂

氫化油脂,就是讓常溫下液態的植物油轉成固態或半固態的油脂,以增加食品加工的方便性,口感更好(酥脆而不油膩)。氫化油脂(有些是部分氫化油脂)含有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而言,這兩者都是壞脂肪。

1980年代鑒於消費者的反彈與壓力,速食業及糕餅製造業者把慣用的牛油、椰子油等油炸油換成部分氫化油;但這種油脂已經不是植物油,就營養分析來說,氫化植物油與牛油、豬油、奶油是差不多的。

反式油脂的害處

經過十多年的科學爭論,目前反式脂肪已被證實會增加膽固醇,所以提高心臟病的風險。

根據美國的CSPI(公眾利益科學中心)的研究,薯條、炸雞、糕餅等食物的害處可能遠高於一般大眾的想像。

針對一些美國最普遍的連鎖速食餐飲業的食物的調查分析,許多食物是使用了部分氫化油脂、酥油、乳瑪琳(人造奶油),這些油脂內都含有相當高量的反式脂肪(trans fat)。

氫化油脂與反式油脂的聯手效應

「許多人知道食物中的飽和脂肪會讓動脈阻塞,包括了漢堡、乳酪、冰淇淋;但是很少人知道反式脂肪提高膽固醇的危害不下於飽和脂肪」這是CSPI的資深科學家渥坦的說明。

「一份漢堡王的大包薯條含有6公克的反式脂肪,再加上7公克的飽和脂肪,吃上一份大薯也就吞下了一天容許脂肪量的2/3。」外食已佔了一般美國人所攝取的食物熱量的1/3,外食的來源包括了餐廳、便利商店、速食聯鎖店等。

目前的食品標示法規(美國、台灣)中並未要求廠商明確標示出反式脂肪的含量,只要求標示總脂肪含量。美國有一些醫藥研究學者開始要求政府修改食品標示法,希望能把反式脂肪含量與飽和脂肪量同時標示,因為這二者對心血管的危害是相同的。

CSPI的速食調查

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魏樂博士的說法:「反式脂肪是個隱形殺手」,他的研究領域證實了反式脂肪與心臟病的相關性。CSPI在美國7個城市購買了41種超市與速食餐廳的食物,並送驗做營養分析。以下是一些分析的結果

●薯條──麥當勞、漢堡王的薯條中所含的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的聯手下,其對心血管的危害就是等倍增加。

●炸雞──吃一份肯德基原味炸雞套餐也就吃下了一天份的飽和脂肪。

●烘焙糕餅──美國最大的甜甜圈聯鎖店Dunkin' Donuts的原味蛋糕口味甜甜圈,吃它一個就等於吃下8條培根的壞脂肪。其他如奶酥麵包、餡餅、餅乾、蘇打餅如果加計反式脂肪,那麼壞脂肪的總量都要增加了。

●人造植物奶油(乳瑪琳)──如果這些植物奶油增列了其中所含的反式脂肪,那麼就無法使用廣告文字宣稱「比奶油減少了70%的飽和脂肪」,可能只有「比奶油少了40%的飽和脂肪」;所以,消費者可能得花心思比較何者才是「低脂人造奶油」。

對速食業者的呼籲

CSPI對食品加工業者與速食業者的公開信中呼籲,希望業者能將慣用的酥油、部分氫化油脂、乳瑪琳都改成液態植物油,並公佈其使用油脂的反式脂肪的含量。

雖然CSPI與一些著名的公共衛生學者持續要求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能要求廠商在食品標示中增列反式脂肪的含量,但基於業者的反彈與公關壓力,FDA仍未做出對消費者最有利的回應。

資料來源:本文取材自 http://www.cspinet.org

Cited from http://www.ntnu.edu.tw/hc/WWW/data/9802_5.doc

2010年3月9日 星期二

台灣人的健康最重要

我是一個紅斑性狼瘡患者。當我剛被醫生告知生物切片檢查的結果時, 我愣住了。我還那麼年輕而且我有在運動, 怎麼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我百思不解。於是我利用休息養病的時間讀了很多關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書籍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吃著對人體有害的加工食品, 我怎麼會不生病?

台灣近幾十年來癌症, 高血壓, 心臟病, 糖尿病, 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年齡一直不斷往下掉, 人數一直往上升, 就是因為我們一直被灌輸著錯誤的觀念。 我們一直吃著不健康的東西, 住在處處污染的環境, 並過著壓力很大的生活。 我們一直以為癌症, 高血壓, 自體免疫疾病都不會跟自己扯上關係, 因為我們吃得很營養, 有在運動, 而且看起來很健康. 殊不知吃得太營養更會出問題.

以前看到親戚家人朋友得癌症, 高血壓, 心臟病, 帕金森氏症等慢性病, 我除了難過並為他們惋惜外, 也不曉得能做什麼。如今是我自己得自體免疫疾病, 我怎麼還能作勢不管?於是我從圖書館借來相當多關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書籍來研讀, 就算醫生都說沒有可能根治, 我還是發現有人可以幾十年來不再發病。除了用西醫治療, 這些人徹底地改變飲食習慣。他們不再吃任何加工過的食品, 只吃有機蔬果全穀豆類堅果類等等食物以及偶爾一次的維他命B12。竟然病就不再發了, 也不用再吃藥了。這表示許多慢性病患除了用西醫治療, 很可能同時搭配適當的飲食而不再復發。只可惜許多醫生都沒有強調飲食對病患康復的重要性。

我今天會成立這個社團是因為我非常在乎自己也非常關心並擔心台灣。我常聽到同輩的社會精英生病去世, 不健康的母體產下生病和發育不全的嬰兒, 很多人要背負父母龐大的醫療費用同時很辛苦地維持生計, 這些事情一直持續在發生而且越來越多, 如果我們不盡力阻止其惡化, 請問台灣的未來會在哪裡?所以我真的希望您能加入我的行列, 一起 Fight for Taiwan! 在集合眾人的力量與行動, 我們一定能改善台灣人的健康水平。


以下是我們每一個人現在都能做的:

* 多吃青菜水果和全穀類豆類以及堅果類食物, 少吃肉類和奶製品。奶肉中過多的蛋白質反而造成鈣和維他命D無法吸收而產生慢性病。

* 拒絕吃麥當勞, 漢堡王, 肯德基, 必勝客, 達美樂, 頂呱呱等會提高冠心病風險的油炸品和高油脂食物。

* 多喝溫水, 少喝冰水和含糖過高的飲料。

* 避免用一般食用油。盡量用蒸的或水煮來料裡食物。炒菜可用苦茶油, 冷壓橄欖油拿來拌燙青菜。

* 參考Dr. McDougall用飲食來逆轉疾病和肥胖問題的食譜 The Free McDougall Program

* 讀好書:吃錯了, 當然會生病!陳俊旭醫師的健康飲食寶典

* 學習新知識:反式脂肪